博客
关于我
强烈建议你试试无所不能的chatGPT,快点击我
排序算法总结(java实现)(一.冒泡排序)
阅读量:6890 次
发布时间:2019-06-27

本文共 4742 字,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15 分钟。

hot3.png

但凡学习过数据结构和算法的人都了解排序算法。我也是,常常扯上两句,好像说得头头是道,但是一动手写代码就漏洞百出了。尤其最近深感排序算法的重要性,所以下定决心要好好把排序算法彻底弄清楚。

首先说个最简单的冒泡排序。由于它的简洁,冒泡排序通常作为第一个排序算法介绍给入门级的学生。

冒泡排序的思想:

冒泡排序(Bubble Sort,台湾译为:泡沫排序或气泡排序)是一种简单的排序算法。它重复地走访过要排序的数列,一次比较两个元,如果它们的顺序错误就把它们交换过来。走访数列的工作是重复地进行直到没有再需要交换,也就是说该数列已经排序完成。这个算法的名字由来是因为越小的元素会经由交换慢慢“浮”到数列的顶端。

冒泡排序是稳定的排序。

冒泡排序的复杂度:

冒泡排序对n个项目需要O(n^2)的比较次数,且可以原地排序,而且它是稳定排序。尽管这个算法最简单,但它对于少数元素之外的数列排序是很没有效率的。

冒泡排序是与插入排序拥有相等的执行时间,但是两种算法在需要的交换次数却有很大的不同。在最坏的情况,冒泡排序需要O(n^2)次交换,而插入排序只要最多O(n)次交换。冒泡排序的实现通常会对已经排序好的数列拙劣地执行(O(n^2)),而插入排序同样情况可能只需要O(n)个运算。因此很多现代的算法教科书避免使用冒泡排序,而用插入排序取代之。冒泡排序如果能在内部循环第一次执行时,使用一个旗标来表示有无需要交换的可能,也有可能把最好的复杂度降低到O(n)。在这个情况,在已经排序好的数列就无交换的需要。若在每次走访数列时,把走访顺序和比较大小反过来,也可以稍微地改进效率。有时候称为往返排序,因为算法会从数列的一端到另一端之间穿梭往返。

在空间上,冒泡排序只需要额外的O(1)的空间进行数据交换。

小结:

  • 适合的数据结构:数组
  • 最差时间复杂度:O(n2)
  • 最优时间复杂度:O(n)
  • 平均时间复杂度:O(n2)
  • 最差空间复杂度:总共O(n),需要辅助空间O(1)

冒泡排序算法的运作如下:

  1. 比较相邻的元素。如果第一个比第二个大,就交换它们两个。
  2. 对每一对相邻元素作同样的工作,从开始第一对到结尾的最后一对。在这一点,最后的元素应该会是最大的数。
  3. 针对所有的元素重复以上的步骤,除了最后一个。
  4. 持续每次对越来越少的元素重复上面的步骤,直到没有任何一对数字需要比较。

public int[] bubbleSort(int[] arr) {    if(arr==null) return arr;    int len = arr.length;    for(int i=len; i>0; i--) {        for(int j=0; j
arr[j+1]) { int temp = arr[j]; arr[j] = arr[j+1]; arr[j+1] = temp; } } } return arr;}

上面是我第一次根据冒泡思想写的程序,大家看一下有什么问题。

其实上面的代码执行时结果是正确的,但有两个细节做的不太好。

  • 一个是arr的判断。我们编程中应该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就是尽量减少重复性的代码。像我上面的代码有两个return,完全可以合并。而且由于arr为空的情况实际较少(因为我们要进行排序必然要传入正确的数组,传入空数组应该是误操作,出现的概率比较小),所以从提供流水线指令预取成功率的角度考虑,我们把arr==null的判断变为arr!=null的判断可能更合适。
  • 第二个是两层for循环中的那个内循环,那个i-1如上面所写放在条件判断处,每次都要执行减法,代价大。另外--i和++j的执行效率要比上面写的i--和j++执行效率高。

综上所述,我们将代码修改如下:

public int[] bubbleSort(int[] arr) {    if(arr!=null) {        int len = arr.length;        for(int i=len-1; i>0; --i) {            for(int j=0; j
arr[j+1]) { int temp = arr[j]; arr[j] = arr[j+1]; arr[j+1] = temp; } } } } return arr;}

上面是java代码,下面再增加一段标准c语言的写法吧

#include 
void bubbleSort(int arr[], int count) { int i = count, j; int temp; while(i > 0) { for(j = 0; j < i - 1; j++) { if(arr[j] > arr[j + 1]) { temp = arr[j]; arr[j] = arr[j + 1]; arr[j + 1] = temp; } } i--; }}int main(int arc, char* const argv[]) { //测试数据 int arr[] = {5, 4, 1, 3, 6}; //冒泡排序 bubbleSort(arr, 5); //打印排序结果 int i; for(i = 0; i < 5; i++) printf("%4d", arr[i]); }

如果大家只是想了解一下冒泡排序的思想及代码写法,那看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。如果想对冒泡排序有更多一点了解,那就接着往下看吧。

冒泡排序的核心就在两个for循环的处理上。我们上面的代码其实只实现一种写法。维基百科上用助记码的方式给出了三种方案。

对应的代码如下:

for(i = 0; i < count - 1; i++) {    for(j = 0; j < count - 1 - i; j++) {        if(cmp(arr[j], arr[j+1]) > 0) {               temp = arr[j];            arr[j] = arr[j+1];            arr[j+1] = temp;        }    }}

for(i = count - 1; i > 0; i--) {    for(j = count - 1; j > count - 1 - i; j--) {        if(cmp(arr[j-1], arr[j]) > 0) {               temp = arr[j];            arr[j] = arr[j-1];            arr[j-1] = temp;        }    }}

for(i = 0; i < count-1; i++) {    for(j = i+1; j < count; j++) {        if(cmp(arr[i], arr[j]) > 0) {               temp = arr[j];            arr[j] = arr[i];            arr[i] = temp;        }    }}

上面我们已经分析过,冒泡排序的交换次数过多,所以效率不好。其实仔细观察发现,每一趟排序都会把最大值放到序列的末端,因此只需要将最大值交换到序列末端即可,中间的那些多次交换是不必要的。因此算法可以进行简单的改进:

for(right = count-1; right > 0; right --) {    for(i = 1, max = 0; i < right; i++) {        if(cmp(arr[i], arr[max]) > 0) {            max = i;        }    }    if(cmp(arr[max], arr[right]) > 0) {        temp = arr[max];        arr[max] = arr[right];        arr[right] = temp;          }}

不过注意,这样修改之后的冒泡排序就不再是稳定排序了。需要注意的是,排序算法是否为稳定的是由具体算法决定的,不稳定的算法在某种条件下可以变为稳定的算法,而稳定的算法在某种条件下也可以变为不稳定的算法。

另外,我们在时间复杂度分析的时候也了解到,有时序列已经排列好了,但是冒泡排序还在重复地遍历,而这时的遍历是不必要的。我们设想一下,如果在当前这趟遍历时,没有元素发生交换,那就说明排序已经完成,因此后面就不需要再进行排序了。通过设置标记或旗帜的方法来改进的思路如下:

#include 
using namespace std; void bubble_sort(int d[], int size) { //#假定两两交换发生在数组最后的两个位置#% int exchange = size - 1; while(exchange) { //#记录下发生数据交换的位置#% int bound = exchange; exchange = 0; //#假定本趟比较没有数据交换#% for(int i = 0; i < bound; i++) { if (d[i] > d[i + 1]) { //#交换#% int t = d[i]; d[i] = d[i + 1]; d[i + 1] = t; exchange = i + 1; } } }}int main (int argc, char * const argv[]) { int a[] = {3, 5, 3, 6, 4, 7, 5, 7, 4}; //#QQ#% bubble_sort(a, sizeof(a) / sizeof(*a)); //#输出#% for(int i = 0; i < sizeof(a) / sizeof(*a); i++) cout << a[i] << ' '; cout << endl; return 0;}

读到这里,长吁一口气,冒泡排序的学习就先到这里吧。下次学习 。

参考资料:

1.

2.

转载于:https://my.oschina.net/warmcafe/blog/80861

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
降低成本 打造高性能定制中端存储
查看>>
改变数据中心架构的SDN
查看>>
5款安卓应用帮你做计划 专治拖延症患者
查看>>
大数据来了 给政府统计带来了机遇与挑战
查看>>
主打无边界计算 从FusionServer V5看华为的服务器创新之道
查看>>
《Java核心技术 卷Ⅱ 高级特性(原书第10版)》一2.7 正则表达式
查看>>
启明星辰亮相首届江苏省网络空间安全攻防对抗赛 安全人才培养成热点
查看>>
电商信用流行造假 央视315曝光刷单黑产
查看>>
第二届MOSEC移动安全技术峰会体验赛“银河争霸”点燃现场
查看>>
Python 开发者如何正确使用 RStudio 编辑器
查看>>
白话阿里巴巴Java开发手册(编程规约)
查看>>
JavaScript 堆内存分析新工具 OneHeap
查看>>
朝九晚五的程序员如何提高开发技能
查看>>
7亿美金!易到用车或委身乐视体育
查看>>
普渡大学创造 DeepHand,用深度学习开发 AR 新技术
查看>>
对于Netty ByteBuf的零拷贝(Zero Copy) 的理解
查看>>
数据加速攻略:选择Server Flash还是全闪存阵列?
查看>>
应用商店成恶意APP滋生新温床 190款感染应用让你措不及防
查看>>
重装系统最关键一步:如何做好备份
查看>>
安全人员发现第一种全平台远程访问木马
查看>>